献礼建党百年·河南教育百篇|1961年
来源:河南教育科研网 作者:河南教育科研网 发布时间:2021-04-25 17:18 点击量:5563
高镇五(1880—1966年),又名维岳,河南清丰县人。
1915—1920年,先后在开封第一师范、淮阳第二师范任教。“五四”运动前后,他主张开设民主、科学的新课程,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风尚。1921年,任教于山西国民师范学校。当时,反动当局妄图加害以薄一波为首的革命青年,高镇五以辞职表示抗议。1926年春,高镇五用自己积攒多年的500元银币,在清丰南关办起私立“维新小学”,并担任校长兼董事,招收女学生和工农子弟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,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抗日战争前,高镇五先后在河北保定第二职业学校、开封女子师范学校、汲县第五师范学校、清丰女子师范学校、清丰简易师范学校、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等校任职、任教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高镇五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他与晁哲甫、平杰三、赵纪彬等人共同发起“冀南文化界救国会”,在清丰、南乐、大名一带四处奔走,组织群众开展救亡斗争。1940年,高镇五协助晁哲甫在清丰单拐村开办抗日训练班(后改称抗日中学),出任教导科长,主持编写教材。在此期间,他还主持编印了一批抗日小学课本,供周围各县抗日小学使用,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。当年5月,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大“扫荡”,高镇五和部分学生转移到清丰县秦家村。一次,他发现一敌据点内部空虚,迅速报知边区主席晁哲甫,使抗日部队顺利拔掉了这个据点。
194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高镇五历任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参议、行政委员、冀鲁豫第一师范副校长,并先后在冀鲁豫边区筑先师范、冀鲁豫边区建国学院、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任教。他根据中共指示,将教育同生产劳动、服务战争结合起来,组织学生开荒种地、纺线织布、慰问伤病战士、给军烈属打柴送水等,还发动师生支前参战,赢得了师生和社会的普遍赞扬。由于成绩卓著,1949年9月,他应邀出席了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,被周恩来誉为“冀鲁豫边区的老教育家”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高镇五历任新乡师范学校校长,河南省教育厅厅长,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,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以及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。当时,他年届古稀,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,提出“以工作为荣、以教师为荣”的口号,教育师生终身热爱教育事业。他身为校长、省府委员,却始终以普通教员的身份要求自己,外出开会、讲学、作报告,往往有车不坐,徒步往返;有的教师病了,他就不声不响替他们上课。
1955年,高镇五在任河南省教育厅长期间,发现由于国家财政困难,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,便根据过去战争年代办学的经验,提出发动群众办学的意见,被省政府采纳。这一举措使大批适龄儿童跨进了校门,受到社会赞誉。1956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,高镇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“让汉语拼音字母在扫盲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”的发言,之后又领导全省推广普通话和扫除文盲的工作,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
1956年5月1日,高镇五成为中共预备党员。在入党仪式上,他即兴赋诗一首:“七十七岁一老人,今日入党是青春;执教不辞劳和苦,誓为革命献终身。”翌年,在反右派斗争中,他遭到错误批判,受到不公正待遇。1966年4月14日,他临终时留下遗言“我死后,希望党能追认我为正式党员”。1981年7月,高镇五的冤案得以昭雪。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,他仍按原转正日期(1957年5月)转为中共正式党员。
本站所有内容,由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自身创作、收集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属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有;从公开渠道搜集、整理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属原作者。
如需转载,请与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络。
- 河南省人民政府
-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
- 河南省教育厅
-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
- 省内高等院校
- 各地教科院所
- 中国教育学会